该出手时就出手:汇率与房产(转载)

农百科 111 0

  农业保国之路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还是传统的农业大国,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在当时农业生产资料(农机、花费等)匮乏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养活了更多的人口而且也为工业建设提供了农业支持。结合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政策使得占全国人口90%以上的人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这在某种意义上也解决了占比90%人口的“就业”问题,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当然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政策也是由当时城市的规模和工业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所决定的。勤劳的中国人民用双手在占世界耕地面积 7%的土地上养活了占世界22% 的人口、还清了对苏联老大哥的历史欠账、抵御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并且支撑起了新中国最初的发展和建设。

  工业兴国之路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发展工业建立有效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成为建设现代化国家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切实选择。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不仅需要科技、技术、工艺上的长足发展更需要一个开放、稳定、有需求的市场来配合和支撑工业品的流通和循环发展。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由于农民数量在总人口中占比较大,解放后农业不仅肩负着为人民提供口粮解决温饱的功能而且农业税的上交也支持着国防、工商业的发展。粮食统收使农产品价格趋于稳定、各种税收和摊派使得农民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所需,可以说我国的内需呈现出先天不足的特征;另一方面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我国是农业大国加之农产品流动性不强,再者计划经济的商品市场实行买卖指标分配,所以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不足以支撑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资本需求。

  当时的中国如果只是按照GDP的增长速度或黄金的储量(当时能创汇的东西很少,而且经济还时常受到美帝国主义的封锁。黄金在紧急情况先还得拿出来购汇以便在紧急情况下采购重要的物资)来增加货币的供给将远远不够支撑向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转型的资本量。从20实际80年代中期,新中国政府被迫进入无“锚”印钞时期,由于没有经历资本市场的洗礼及相关财政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使得我国的经济直到90年代中期一直呈现“一放就热(82、82、84经济过热、货币超发,87、88年高通胀)”;“一热就收(88、89年货币政策调整吸收流动性,国有银行上调存款利率,例如89年一季度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13.14)”;“一收就冷(90年经济增长低迷)”的尴尬局面。在93年由于货币的超发也引发了了汇率大跌。

  作为超发货币的直接受益者-国有企业和政府,流动性的增加及配套货币政策(法定存贷款利率)的实施,两者相叠加大大降低了其资金的使用成本,加速了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阶段性发展。但由于占国内市场90%以上的消费群体是农民,而农业政策的偏差和农业支持工业建设的举措使得民众的购买力不足(内需的先天不足),最终使得企业生产的东西销路不畅加之国有企业自身的弊端,使得本该在工业品流通环节使用的货币进入国民生活领域从而引发我国较为严重的企业倒闭潮和通货膨胀(98年以亚洲金融危机为爆发点)。结果造成国企改制,职工下岗、银行坏账增加、重组,此次危机的结果以全民买单承担通胀的损失和少部分人在国企改制中低价买卖国家资产而先富起来为终。当然不可否认国企的阶段性发展也为我国后期更快的融入国际市场打下了有利的工业基础。

  改革开放加入世界这个大市场,标志性事件加入WTO。为我们内需不足的工业品找到了出路,外汇的不断增加(外商直接投资和外贸出口创汇)及GDP的快速增长也为我国货币的发行找到了“锚”。精耕细作、多子多福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国人思想为工业的发展积累了大量可靠、忠诚的劳动力,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机械、化肥、农药的应用)及工商业的发展,在保证亩产的情况解放了想这些“多余”的劳动力、初具规模的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稳定的内部环境、地大物博的环境资源、优惠的外资引入政策等条件使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具经济增长潜质的区域,事实也证明中国将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原本规模较小)追赶发达国家经济规模的“追赶效应”发挥到了极致,从而成就了“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称为“中国奇迹”。

  加入WTO后中国承担着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70%以上的日用品和低附加值商品的供应,中国人民爱与奉献、勤俭节约、做好事不求回报的生活及处事方式以外汇成年激增的方式回报中国政府及产业链上的各籍人士。

  如果我们的资源可以承受我们继续消耗、如果我们的人民可以继续忍受目前的财富分配制度、如果外部的需求可以一直持续下去,那么中国制造还将以其独特的成本优势继续占领世界市场。中国的外汇占款还将不断增加、GDP还能持续高速增长、由于不断增加的货币供应与财富分配制度造成的缺陷将以房产作为稀缺资源进行投机行为的价格体系还将一路看涨。

  但08年的经济危机将这一切打乱了。在外需市场上,为了保持国内的低通胀率及维护本国居民的生活水准“多进少出”的经济模式让美国、欧洲政府的债务不断累积,最终触及资本主义国家设定的债务警戒线。作为世界最大的债务国-美国成为危机爆发的起点,开始了对债务的处理,以表面泡沫较为严重的资产价格为引爆点,使各国投资于美国两房的资金为美国民众及政府的债务买单;另外以其自身在科技、军事方面的优势为依托提高政府的债务上限。这样在“一减一增”之间为其制造业回流提供了宝贵的时间(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美国提出了重振制造业、保证就业逐步降低外贸逆差的经济发展政策,并在逐步实施过程中)。

  危机的产生将成为世界产业重新布局的开始,美国欧洲等国将重回制造业中附加值较高的部分或极力压制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市场份额。由于日用品在消费占外国家庭总支出的比例较小,那么短时期内不会影响我国此类业务的出口,但增速不会像以前那样快;再者由于国内用工成本的不断攀升及资源治理的力度不断增大等因素的影响这些低附加值的产品会由于生产成本的增长,长期趋势是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目前的热点区域应该是东南亚等国)。原因在于,一方面是贫穷国家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发达经济体对维持国内低通胀率的需要。

  危机的直接后果造成了我们对外订单的增速下降,企业创汇能力减弱,GDP增速面临下滑的风险、外出务工人员面临失业的风险。在保证就业稳定压倒一切大旗的引导下,对外我们加大出口退税的支持标准,增加出口企业的积极性保证它们的利润,从而也为我国的GDP增长保驾护航;对内我们提出了“外需不足内需补”的口号,但由于我国财富分配制度造就的内需先天不足,在市场化的今天还需要政府指导和帮助。一方面,各种家电下乡政策出台,必须承认在这时政府取消农业税、农村居民合作医疗政策的出台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有钱不敢花的局面,对推动内需影响很大。另一方面政府投资的脚步跨步更大适时推出“4万亿”。出口退税比例的提升实际上是全民买单为国外提供廉价商品,从那时起我们才会经常看到国外卖的“made in china”比在国内便宜的现象,这在国家层面上可能是处于保证就业的无奈之举。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刺激了市场的需求,当然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家电下乡产品的质量问题及知名企业借用政策骗取国家补贴的行为等,但此项政策的实施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提前让农村居民享受到了较高的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在出口不振的当下支持内国内企业的生产和保证就业。

  对我们生活影响较深的4万亿投资,根据经济学中“乘积效应”的放大作用,4万亿的政府投资进入相关行业,其从业人员及相关企业收入和利润增加,相应也增加了对消费品及其他劳务市场的需求,市场呈现正反馈作用,一旦把所有这些效应加在一起,对物品及劳务需求量的总和就会远远大于最初来自政府的支出刺激。当然在完全市场化的经济中,由于政府投资的增加必然挤占市场中的可贷资金,会使市场利率上升,利率上升会抑制投资支出,这种效应称为挤出效应,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市场上对物品及劳务的总需求。但在中国这个还没有完全市场化的国度,4万亿的投资大部分以低利率进入央企、国企中。乘积效应使得与这些企业相关联的行业、基建等政府主推的行业及垄断资源运营这几条链上的企业迅速扩大。而挤出效应使得在市场上寻求资金的中小企业承受更大的资金使用成本。这就在国企、央企、基建、垄断行业涉及的产业和劳务市场和需求迅速扩大,从业及相关人员收入增加,而承载90%就业人口的中小企业利润低下其从业人员收入的增加部分不足应对国企、央企等垄断企业涉足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化。大多数民众感觉不到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而处处感觉生活成本不断提高。众多国内的中小企业为了迎合民众的消费心理多数采用“低价走量、薄利多销”的销售策略,这也造成了企业产品升级难、转型难的局面。集中表现在国内各种食品及生活用品安全问题频发和富有人群集体海外采购等现象。

  在需要培育和扶持的工业品领域,面对外资、合资企业高中低档产品的凶猛攻势及知识产权保护不彰的内部环境,本该投资于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的资金迎难而退统统进入可称“稀缺资源”的楼市利用中国人“安居乐业”的传统思想进一步加大对民众现有和未来财富的掠夺。阻碍了中国产业升级和在国际分工中逐步向高附加值产品市场中前进的脚部。这样靠工业何以兴国!

  政改强国之路

  自从加入世界这个大市场后,中国企业强劲的创汇能力所带动的GDP增长速度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资金涌入。在外汇政策还未自由化的市场,中国政府监督着汇率的变化,使中国近些年人民币汇率一直呈稳定的小幅升值状态加之国内较高的GDP增长速度造成整个市场对资金的渴求,使得市场真实市场利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稳定的升值预期加上较高的市场盈利使得中国市场成为低利率国家热钱的理想去处。热钱的流入进一步推升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外汇占款的不断增加使得以外汇为标的的人民币发行机制有了充足的弹药,不断加大基础货币的投放力度,使得国内在热钱游走的行业及政府投资比重较大的行业出现经济过热,产能过剩等问题。随着货币存量的不断增加从而引发总体物价上涨,特别是在投机成分较浓的固定资产投资行业,出现资产价格不断走高的局面。而资产价格的走高又从根本上推升了全社会的生活生产成本进而出现生产要素、人工等集体价格上涨的趋势加大了通胀风险。

  经过近30年的发展,伴随着劳动者自我维权意识增强及计划生育带来的劳动力人口减少的趋势,国内的用工成本还将不断提升,加之由于对资源环境的无节制破坏可能产生的对经济不可持续发展的担忧及对生活质量的思考也使得单位GDP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将不断提高,另外汇率的不断升值也在考验着出口企业的产品竞争能力。当三种因素叠加起来使得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逐步丧失竞争力的时候,当外汇占款从顺差转向逆差的时候(1.出口<进口,2.出口<进口+资本外流;天涯上有人测算可一个汇率的比值,有兴趣的人可以看看)中国经济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将显得更为乏力,以外汇和GDP增长为标的的货币发行模式将成为无源之水,何以支撑目前不断高涨的经济规模。基于上述原因要想标本兼治就需要从源头抓起,就得加快企业转型升级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的质量、激发企业的创新能力在国际市场上巩固已有的地位和份额并逐步向高附加值的产品进发,在新一轮的国际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但放眼全世界哪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会脱离自有市场而单单依靠外部市场,特别是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具潜力、最大的市场。08年的危机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培育内需成为政府的首要任务,新一届政府也有了对应的改革政策。一,税收、福利方面。农村在税收方面:取消农业税(当然这也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下降和农民种粮积极性减弱有关)、医疗(新农合)养老(养老保险)的改革;对于城市工人参加五险一金等福利待遇方面加大监督和投入,逐年提高退休人员的退休工资。二,在货币政策方面,一方面控制货币的投放节奏,提出控制总量盘活存量的货币政策。具体表现在1.逐步减少对占货币总量较大资产项目的信贷投放。2013年银行关于房地产行业的压力测试将为以后的信贷投放提供的数据支持,为经济的平稳过渡设定合理的资产价格下行区间;另外加大对政府发行债务方式和规模的监督;2.引导资金向实体经济流动,加大对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制定更为完善的法律实施及监督政策,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从制度上支持企业的转型升级。3.利率市场化,金融体制改革。减少企业的融资成本。放开贷款利率,鼓励兴起的网络理财工具倒逼银行存款利率市场化,及商业银行风险自担的局面;再者,新国九条吹出的直接融资的号角,为银行瘦身。减少企业的融资成本,让资本在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打破汇率单边升值的预期打击热钱的套利行为(今年首次出现汇率大幅贬值的状况使热钱去年一年的盈利付之东流)。热钱的过度流入可能增加整体经济的不确定性。三,国企深化改革外加简政放权,让市场决定资源的配置。实际上我国内需不振和社会的主要矛盾的主要问题在财富的分配体制上,加大国企、央企的改革,放开非国民要害领域,充分相信市场,调动市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市场调节资源的分配,降低民众的生产生活成本从根本上培养内需和促进市场化进程。

  换美元OR NO?

  网络理财工具的出现有三大功效1.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2.在我国的金融环境下,为银行的短期存款找到了好去处,增加了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途径并有幸参与和影响金融业的发展3.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间接了解银行对资金的渴求度(目前货币基金主要投资于银行间的拆借市场)。目前在M2增速不长的情况下,余额宝的收益呈稳步下降趋势特别是在面临年中大考的时期,可以说银行对房地产信贷的减少已不仅停留在口头上。说明市场已经认识到了危机及对国家的发展动向并做出了实质性的回应。结合前期银行对于房地产的压力测试结果,如果能从资产中逐步抽出30%—50%的流动性,流出的资本能够顺利进入社会其它领域,那么就可以维持目前其他产品和服务价格体系的稳定,进而维护社会的整体稳定,为产业的升级提供了稳定的市场平台。这也就是各地政府着力控制资产价格下跌区间的缘由,可以说下跌的趋势已经明了但下跌的速度却要人为控制,过快下跌不但对整体经济不利也对其它产业的发展和转型不利。资产价格的下跌不会影响单套居住性人群的生活水品,这些人要么早已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或者是近些年的按揭住房,而且一般都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一套房的还贷压力应该不是很大;资产价格的下跌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与生活紧密相关行业的运营成本,从而降低普通民众的生活成本。所以对于一套房的家庭来说即使在收入不涨的情况下,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平不成问题。影响较大的应该是多套房、投机性购房人群及资产负债比较高的企业。随着其它产品和服务价格体系趋于稳定和适时增长,资产价值将相对逐步恢复合理区间,但银行的贷款却不会减少这样还款压力就会成倍增加。就算是已经还清贷款的多套房持有者也将面临迟早要到的房产税,如果不想办法及时脱手或转租,那么将成为政府稳定的税收来源。对于资产负债比较高的企业,这些企业固定资产在企业的总资产中占比较大,而资产价格的下跌势必会给企业的负债“雪上加霜”而面临资不抵债的风险。

  所以在资产价格趋于合理区间时(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标准)有住房需求的人还是要支持国家的产业调整和布局,积极购房,这样不但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维护社会总体稳定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经济生产环境。

  政府而如果继续放任目前的资产价格和增长走势,一是货币增加有可能跟不上这个庞然大物的脚步,等到泡沫破裂时局势将更加难以控制。再者是目前总体价格体系的维持和稳步增长将因为货币继续向房地产分流而得到抑制,不利于其它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总体稳定。价格的继续走高也会加速资本外流(富裕阶层对危机的敏感性较强加之自身财富的保值也很在意,有可能加速这一部分人的外流,国家已经开始利用减少对对二手房的信贷支持及增加了交易税来抑制交易套现);货币贬值风险增加,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及加大通货膨胀等严重后果。

  相信对数据和对周围事件的分析每个人应该对经济的衡量都有一个自己的看法。对于是否换美元,我的看法是不能单纯的比较目前人民币与美元的1年、2年期银行存款收益(天涯上有人分析过),而应该考虑美元大幅贬值或人民币大幅贬值可能性的比较。相信小小的收益对于要求自身财富购买力不大减的人来说微不足道。

  本文中间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广大“牙友”积极讨论和提供数据支持,让我们在讨论中更加清晰的认识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历史也为我们更好、更加理性的做出经济、生活规划提供帮助。

标签: 各地推出节约粮食新举措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