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你的心理状态正常吗?
你觉得自己需要心理医生吗?无论自己正常与否?
你觉得心理医生真的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和自我认知有帮助吗?
网络上四处散布着心理诊室和媒体账号,哪些是最值得信任、有理论基础的呢?
问题即答案。问了才知道自己对这个领域的真实了解程度和看法。
据研究数据显示,80%的人都患有或曾经患有心理障碍。也就是说,也许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心理医生。
动物界很奇妙,当一个动物生病受伤后,有些种群的动物对彼此的伤痛不闻不问,任由伙伴疲软、衰弱、伤口溃烂最终死去;有些种群动物却会彼此照顾扶持,直至对方生命逝去才肯离开。
人类社会的关系则比动物界更为复杂,却也更被理性所约束和指引。人是会彼此照顾的,无论是从生病受伤的身体,还是疲惫且千疮百孔的心灵。
此前我们提过,具身认知理论认为,99%的情况下,身体生理系统指挥了理性思维系统。身体的触感(口、耳、眼、鼻)很大程度决定了神经回路传递给大脑的信息质量。
很多情况下,身体这具感应器其实就是通过对外界的探知来搜集信息的,而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器官包括皮肤,甚至毛发,都有传感作用和原理。
而大脑则类似中央处理器,将所有回传信息一一解读之后瞬间做出反应。这种循环体系使得人体能够在各种环境下获知情况,并随时调整自己的动作、语言、肢体状态。
那么,心是用来干什么的?心的运行原理与大脑运作原理等同吗?心与脑究竟谁在为我们做决定性决策呢?人类究竟是被心理所左右着,还是被大脑所塑造呢?
通常情况下,我们都将我们自己视为世界上有意识的、自由的、自觉的、理性的行为者,而科学告诉我们,在这个我们尚未完全认知清楚的世界上,其实只存在无知觉、无意义、无行为逻辑、无轨迹的物理粒子。
前后两种认识差别如此巨大,如何将二者统一在一起,简直就是一门新科学。
如果这个世界仅仅包含着无意识的物理粒子,那么为什么同时也包含着意识到“这个世界仅仅包含着无意识的物理粒子”的意识?是不是比较绕?
但问题还没完,如果真如科学研究所说,这个世界连同宇宙都是机械性的,那么一个机械性的宇宙为何会包含有意向性的人类?还能给自己描绘这个世界的模样?
也就是说,我们也许问了一个自己都无法回答,却又始终盘桓在脑海中的问题:
“一个本质上毫无意义的世界,怎么会包含有意义?”
混乱没有?读通顺了没?
我们未能探知和理解的世界,如果从实质上来说的话,已经复杂到了普通人终生难以企及和理解的高度。
从这个层面出发,日常的我们更像是蚂蚁般的生存与存在——忙忙碌碌又毫无“知觉”,而且这种知觉的意义主要在于:生不知何所谓,死不知何所以。
更不用说逐渐强盛与完善的AI、日渐聪慧未来可能还会有感情、情绪的机器人,这些“新人类”甚至可能会对一个拥有血肉之躯的普通人类,做出连他/她自身都不知道的,全面而深入的解析。
所以,这一切的发展和高度是怎么发生和产生的呢?这个问题,必须回到我们仍然未知未解的心,这个维系人类生命最为重要的器官上来。
我们的心,与周围宇宙的关系是怎样的,你思考过吗?
传统的心身问题和心脑问题,最终一定会绕回到心脑相关的理论上去,因为神经心理学知识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告诉所有学习这门科学的人类的。
而且这还跟我们每个人的心理状态,譬如直觉、信念、欲望等常识概念相关联。所以,最终留下悬念的,只剩下心身问题了。
看起来它是如此难以解释和理解,乃至几个世纪以来在哲学和心理学领域一直存在着“心身问题”的争论,并且这种争论非但未能解决,甚至还越来越神秘,根本没有像一般生物学里关于“胃液与分泌系统”这种问题一样,得到彻底而清晰的梳理和解决。
这个17世纪就已经产生的词汇组,到了21世纪仍然横亘在人们认知自我途中的一座大山。
这就导致了当自然科学取得飞速进展时,就容易出现贬低人心地位的倾向。比如否定人的心理现象具有内在性,而完全将其具象化并等同于物理世界的粒子问题。
然而,矛盾的是,如前所说,科学曾经或者现在也认为,这个世界只存在无知觉、无意义、无行为逻辑、无轨迹的物理粒子。
心理现象有四个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是意识性。
当我在写这些内容时,和你在看这些内容时,我们都是有意识的。世界包含着这些有意识的心理状态和相关事件,这的确是一个无法否认的又十分普通寻常的事实。
而我们仍然很疑惑为什么一个纯粹的物理世界中,为什么会包含着意识这个玩意儿?它到底怎么产生的,也就是说,为什么人脑颅骨中灰色和白色的粘性物质为什么会有意识?
这理应令人惊奇,更何况人的心理现象中还包含着连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难以把握的“意向性”。
正是因为这个特性,我们的心理状态就涉及、关联、指向到外在世界的种种客体和事物状态,而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心理状态。
于此同时,“意向性”还包括着信念、欲望、七情六欲等等所有会关联到外在世界的心理状态。由此看来,意向性很像是意识。
如前所说,颅骨中的粘性物质关联到外物,而这一物质也是由“虚空中的原子”组成的,那么,这些虚空中的原子,到底是怎么表现了万物的?
这个回答不了的问题暂且搁置,需要继续说到的,则是人心的第三个特征,那就是心理状态的主观性。什么叫心理状态的主观性?
举个例子,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再比如,你的脚被巨石砸中剧痛万分,而旁人却无法与你有相同的感觉,这就是心理状态的主观性。
人人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态度都不相同,且每一个人的自我心理状态也不相同。
因此,在心理学研究历史上,人们逐渐认识到:某种“实在”,必须是被所有健康正常的观察者都认可的东西,即这个“实在”必须是客观的。
然而,我们又该如何去协调这个问题——“主观心理现象的实在,与完全客观的实在,两者完全一样吗?”
关于心理现象的第四个特征,则是心理的因果问题。
所谓因果问题,举例来说就是:我决定举起我的左手,看,瞬间它就举起来了。所以问题来了:如果我们的思想与情感一定属于心理,那么这种心理是如何去影响物理的手的?
你一定说那当然是神经传递信息的结果啊,我们身体中的各个系统和组织一定发生了某种化学反应组合啊!照这么理解的话,思想岂非是环绕在神经轴突周围了?又或者它一直潜行在细胞壁内并侵扰着细胞核?
人心的这四个特质:意识性、意向性、主观性和心理因果性共同构成一道壁垒,正是这道壁垒,使得心身问题在几个世纪以来都未曾得到完整透明的解决。
这四个特征,是人内心生活真实的特征,但却并不是每一种心理状态都同时具有这些特征。
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心理医生是谁不重要,心理问题有多少也并无多少关联和重要性,我们告诉人们人心的四个特征,以及心身问题、心脑问题的各种观点和流派。
目的在于:一旦知道了事物运转的底层逻辑,你就会自觉抛开负载于其上的泡沫,去关注真正重要的原理。
那些因为身体而来的七情六欲,最不能作为重要的内容去占据大脑内存。
因为,归根结底,全部心理现象,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没有意识的,无论是有痛感知觉还是没有,我们全部的心理活动,其实都是在大脑中产生的。
所以,谁才是自己最重要最好的心理医生呢?答案不言而喻。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Psychological medicine》《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 Smith, E. (2020). Your Flaws Are Probably More Attractive Than You Think They Are. Vulnerability. (2020).
[2]de Charms, R. (1968). Personal causation: The internal affective determinants of behavior.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标签: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