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一定要被支付宝坑,才能学会理财

农百科 98 0

  最近看到在B站看到一则视频,作者是一位95后大学生,他说自己跟着支付宝推荐买基金,没涨两天突然暴跌,且十几天都见不到底……

  于是,他将自己这次“自身伤害性”投资心路拍成短片,引起了挺多共鸣。

  (吃瓜群众问,你确定这位大学生究竟是不是在炒作“骗”播放量?

  别阴谋论了,看看怎么回事吧~~)

你为什么一定要被支付宝坑,才能学会理财-第1张图片-农百科

  特别是视频结尾的一句哀嚎,点爆了评论:

  “在投资江湖里,后浪不是应该把前浪拍在沙滩上吗,为什么先被拍在沙滩上的却是我们?”

  01

  据我观察,被割了韭菜的年轻人,都是互联网理财的拥趸或者深度用户,他们都是通过互联网(说白了其实就是支付宝或者微信理财通)接触到理财,乃至进入理财江湖,直到有一天被理财江湖“吞没”。

  讨论互联网理财,绕不开所谓的“互联网思维”以及现在互联网非常热的“大数据”概念。

  大数据的收集是为了算法的应用,这里要聊聊协同过滤算法这个概念:

  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是诞生最早,且较为著名的推荐算法。主要的功能是预测和推荐。

  算法通过对用户历史行为数据的挖掘发现用户的偏好,基于不同的偏好对用户进行群组划分并推荐品味相似的商品。

  协同过滤推荐算法分为两类,分别是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算法(user-based collaboratIve filtering),和基于物品的协同过滤算法(item-based collaborative filtering)。

  简单的说就是: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抖音用的就是类似这种协同过滤算法。

  简而言之,通过你在互联网上的行为,算出你极可能想看到的视频,或者你极可能想买的东西,从而进行定向推荐,达到传播效果最大化或销售金额最大化。

  同理,互联网理财也使用了这种算法进行推荐。

  视频中的这个年轻人是通过什么渠道接触到他买的基金产品的呢?

  其实就是支付宝的首页推荐。

  支付宝首页推荐的产品选择,是基于数据,比如去年回报达到95.44%的某基金。

  为什么会推荐给这位年轻人呢?很有可能就是年轻人在支付宝或者互联网上反复搜索回报率最高的基金,或者盈利最高的基金,那么基于协同过滤算法的设置,到达推荐页面的就可能是在过去几年内、甚至几个月内表现最好的基金了。

你为什么一定要被支付宝坑,才能学会理财-第2张图片-农百科

  但是请注意———理财产品推荐中的算法,其实具有相当的片面性。

  我们都知道,理财领域能收集到的数据,只能是过往的盈利表现,理财其实是基于未来的市场表现数据,过往数据只能做参考,不能成为决策的决定性因素。

  这和你想买个包或买套化妆品,平台给你推荐最畅销、或者性价比最高的产品的原理完全不是一回事。

  正因为没有人能预测未来,理财才是难度最高的事情,金融也是门槛很高的知识领域。

  02

  不可否认,90后这一代年轻人,的确比他们的父辈具有更强烈的理财意识,

  这要归功于互联网平台降低了理财的行为门槛:

  以前基金都是由银行代销的,要投资基金需要到银行开设账户然后才能购买,对比选择基金也不方便,交易成本也很高,申购和赎回基金费率都在1.5%以上。

  但是现在年轻人通过支付宝可以轻松地购买基金,而且可以非常轻松地对各类基金进行对比,选择自己看好的基金。交易成本也大幅降低,交易费甚至只有银行的不到20%。

  但理财本身的知识门槛从来就没有降低过。

  时下的年轻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想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寄望于在互联网中通过AI或者算法,解决决策中需要的智力投入。

  更可怕的是,他们把“理财简化”等同于赚快钱。

  于是,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迎合这种想法的所谓理财知识和产品。

  我把这些理财知识和产品分为三大类:

  第一大类统称为谗言;第二大类统称为鸡汤;第三大类就是忠言。

  什么叫谗言?

  就是什么炒基金也能超过炒股啦

  如何一夜暴富啦

  如何快速实现提前退休啦……

  这种谗言都是主打最契合人性弱点的关键词:

  轻松、快速、暴富、简单、不费脑、稳赚不赔……

  如果你经常浏览这样的东西,那么在大数据时代,你的行为模式就会被算法探知,归类为一个“喜欢听谗言的人”。

  接着,你越发只会接触到这样的信息,被洗脑,自然沦为“底层韭菜”。

  之前我曾多次说过,一夜暴富的投机行为,本质上都是一场零和博弈。投机行为本质上并没有创造新价值,只不过是金融大鳄通过掠夺一些倒霉的投机者,对财富进行再分配的过程。

  在这场零和博弈中,普通人的胜算有多大呢?大部分普通人都被居于世界顶层的掠食者收割了,可能有侥幸逃脱的,不过是运气好而已。

  放大来说,所谓分级基金暴雷,所谓P2P暴雷,所谓传销骗局暴雷,本质上都是草民被顶层掠食者收割的结果。

  除了谗言,第二类——鸡汤也是理财中非常具有迷惑性的内容。

  很多所谓理财教育号,就喜欢推广“鸡汤式”的理财课程。

  比如说,我们要感恩、要感谢家庭,只要我们养成理财习惯就一定能够战胜自己……这种课程最后的落点其实是传销,拉你进入卖课程的佣金提取金字塔底层,让你再把这个昂贵的课程卖给别人去分佣。

  还有一些所谓付费知识的内容,利用大家的知识短板和知识焦虑,宣扬“短时间”就能“建立一套新的知识体系”。

  别天真了!!!

  事实上,在线课程如果不给出一套具体的行动方案,哪来的知识体系可言?

  建立新的知识体系,谈何容易,就算不读研究生,至少要需要认认真真读个本科课程才行。

  但鸡汤,依然是在迎合人性中偷懒、想走捷径、想快速解决问题的弱点,其结果不言自明了。

  03

  理财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明确理财目标,科学规划资产配置,踏踏实实执行,长期坚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来逐步改善自己的财务健康。

  这就是忠言。

  忠言不好听,因为它是跟一切人的本性对着干:

  没有快速捷径可走,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执行,必须压制自己的贪欲……

  这些逆耳忠言,本来就很难传播,在互联网时代更是因为算法而被狠狠降低了传播参数,所以在一个对理财知识似懂非懂的人那里,肯定是顺应人性的谗言鸡汤,比违逆人性的逆耳忠言,更容易被互联网算法触及了。

  前两个星期,我们也讨论了互联网时代算法对人们的操纵问题(困住外卖骑手的,除了系统,还有消费者的执念,链接:)。在那篇文章里我就说过,算法只是工具,困住人们的从来不是算法,而是人自己的执念。

  所有的算法,本质上反映的都是人性。

  归根结底,互联网算法是由我们个人的认识倾向决定的,你是更容易被"即时满足、最小付出"的本性摆布,还是能逆向思考理性布局人生,最后都体现在算法对你的定义里。

  04

  现在来回答开篇的那个问题:是不是所有人都要经历一场倾家荡产,才能真正学会理财呢?答案:是,也不是。

  理论上,“即时满足”与“最小付出”就像套在人头上的双重紧箍咒,所有人都逃不掉默念咒语的本能。

  特别是年轻人,涉世未深,对自己、对未来、对整个世界的认知都还不够,更容易被本能勾引,被表象迷惑,被欲望驱动。

  比如一个年轻人,要让他以养老为自己的理财目标,他可能会嗤之以鼻:我都还没挥霍完我的青春,你就要我未雨绸缪考虑养老?

  你告诉他要用30年才能实现养老目标,他可能宁愿选择P2P承诺的10%回报率,尽管这10%大概率是镜中月水中花……

  没有长远规划的动机,不去除单纯追逐回报率的浮躁,怎么可能领会理财的核心要义呢?!

  理财的浪潮里,倾家荡产一次,后浪先于前浪被拍死,太正常了!

  泼了这么多冷水,我还是希望所有人特别是年轻人,都不要经历这样的曲折,所以我一直在反复进行“反人性”的理财教育——

  理财不是要追求暴富,而是要追求一个基于现实可实现的目标,尽可能地趋近它。

  这个过程,不能急近功利,要靠长期累积,积沙成城。

  想不被拍死?多听忠言,远离谗言和鸡汤。

  作者简介:孙明展,候选北美精算师、国际金融理财师、中山大学金融系、统计系专业硕士导师、创必承创始人,个人微信公众号:孙明展

标签: 理财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