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学几个细节中的“烹饪原理”,慢慢拉开厨艺差距
学做菜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开始前觉得很容易,上手以后发现很头疼,等做出几道拿手菜以后,看着家人风卷残云般享受自己的作品,又会是很大的成就感。
做菜跟其他事情一样,画好了框架,找对了方向,然后就是细节的堆积。
很多朋友看厨师炒菜,大火大勺,急火快炒,所以就有人误会烹饪可以是一件快刀斩乱麻的小事。
我们只看到了表,却忽略了里。味道都是从时间的缝隙里散发出来的,高温让把时间变短却把味道变长。
厨师与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此,要在转瞬即逝的时机上,抠住每一个细节,让味道得以挥发,堆积,融合。
刚学厨的时候,我第一次被我师父骂,是因为我扔了一把香菜根。
老痞厨那天要教烧鱼,我被分配的任务是配小料,葱姜蒜和香菜,很简单的工作。
我像往常一样,把香菜的黄叶摘掉,香菜根掐去然后冲洗干净。
老痞厨恰好路过,捡起我扔到垃圾桶里的香菜根,面无表情的说道,“把这个洗干净,一会儿用。”
我以为他开玩笑,笑了笑没说话。老痞厨看我没动,一个大巴掌就呼了过来。
“臭小子,那香菜根是个好东西,你懂个屁。”
虽然不明白怎么回事,我还是把香菜根拿了起来,仔细的冲洗干净。
老痞厨做鱼之前,把葱姜蒜和香菜根先放锅里炸香,扔了一个八角进去。生抽和花雕酒烹香,然后满屋子都被香味儿占领了。
后来我才知道,香菜根是香菜身上味道最浓郁的地方,同理,葱根也是。
老实说,一个香菜根不会把一道烧鱼的味道左右太多。
但是养成了忽略细节的习惯,就不是一个香菜根能救回来了的。
把视角放到细节上以后,可能不会有立竿见影那么明显的效果,沉淀一段时间回头再看,会发现你的厨艺已经甩了别人好几条街啦。
然后那种做菜时好时坏,发挥不稳定的事儿,就彻底跟你说拜拜了。
01 捡料
葱姜蒜这种小料以及香料能给食材去腥去异,给菜品增香提鲜,那是不是放的越多越好呢?
不仅不能多放,而且还要把它们提前捡出来。可不是过河拆桥兔死狗烹的意思,而是因为过犹不及。
葱姜在久煮后会发酸,香料在高温的汤中时间太久也会产生一些异味。就算是不产生异味的香料,也要提前捡出来,否则会因为香料味道过浓,压制食材本味。
我这个人很爱吃面条,也喜欢鸡肉,所以开店以后,就研究了一种鸡肉卤,可以做汤面也能做拌面。
卖的比较火,连在城市对角开店的朋友都知道了,厚着脸皮非让我教他。
因为关系不错,而且离我比较远不会存在竞争,所以就把做法给了他。
过了几天他给我打电话,说按照我的做法,出来的味道不如我店里的鲜,鸡肉味儿也不那么浓。
我第一反应是料下重了,要不然就是没有炒到位,鸡肉腥味儿没有完全炒出去。
我把自己的猜测告诉了他,过了几天又给我打电话,说是按照我说的调整了一下。味道比以前好多了,但是又有了新问题,做的过程中味道没问题,刚出锅味道也很好,但是过不了多久味道就不行了。
帮人帮到底嘛,我骑着我的小电驴,跨越了整个城市去了趟他的店里。
一看到他炒的卤,我就发现了问题的根源,那支棱的大姜片跟张牙舞爪的八角,在鸡肉里嘚嘚瑟瑟地冲我才笑呢。
“我说大哥,你没把料捡出去呀?”
他挠着后脑勺,憨憨的道,“啊?你也没告诉我要捡呀。”
我一头黑线的坐下,无奈的说道,“亏你还是个厨子呢,这么基本的道理都不懂?”
那天我逮住机会,好好训了他一遍,走的时候还顺了他一块刚卤好的牛肉,骑着电驴一溜烟儿的跑了。
回家尝了一口他的牛肉,果然是通病,料味儿太大了。
大家可能不知道,像我师父老痞厨那种厨师,越老越妖,他甚至会记住下料的时候,放了几片姜,几段葱,多少个八角和花椒。
后来我看老饭骨视频的时候,发现原来郑大爷也是那样,切姜的时候嘴里就碎碎念,“三片儿姜啊,得记住,一会儿全挑出来。”
02 灵活用锅盖
食材里面包含着很多味道,鲜,香,甜是我们喜欢的,腥,臭,苦是厨师努力要去掉的。
让这些味道挥发出来,最有效的工具就是温度。高温能激发食材内部的味道,肌理间组织液储存的异味,深藏在细胞内部的本味,在温度的作用下,统统都跑了出来。
这是为什么熟制食物会取代生食的原因。
在做菜的时候,大家都关心锅好不好用,太多人的人冷落了锅盖。
当盖子盖上以后,热量的散发会被阻止,气压也会随之升高,锅内温度会比敞开的时候高,热量也不会浪费。
温度越高,锅里面一系列的反应也会提速,食材熟化,味道释放,味道融合都会更快,这便是使用高压锅的原理。
盖盖加小火,找到一个平衡点以后,锅内的温度会维持在一个最合适的范围内。再加上时间的作用下,催生出太多我们喜爱的美食。
软烂脱骨,肉香浓郁,汤鲜味浓等等这一系列的形容词,都是形容它的。
焖面
盖盖烹饪,还衍生出一种烹饪手法,就是焖。焖的好处是可以保留食材所有的味道,从而让味道更加浓郁丰富。
焖的最关键一步,是关火后的几分钟。开火的时候,气流在热量的催促下,向上蒸腾循环。味道也随之向上,关火以后,气流回落,味道则会向下落回食材上。
盖盖做菜有很多优点,那么它的难点是什么呢?
最大的难点就是盖上盖子的时机,前面说过,食材中不仅有本味,还有我们所讨厌的异味。
高温下异味比本味会优先挥发,当异味挥发完以后,才能盖上盖子,否则这道枷锁不仅锁住了本味,也锁住了异味。
估计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大火烧开,小火慢炖”。这句话其实不全,应该是“大火烧开十分钟,转小火慢炖”。
油焖虾
关键点,在于大火烧开的那十分钟,这十分钟储存着一道烧菜的成败关键。
以一道家常烧排骨为例吧:
排骨清洗干净,冷水下锅焯水,下一点葱姜和花雕酒。
水开以后打干净浮末,多焯一会儿,把排骨焯透,直至没有血水渗出,没有浮末出现。
锅里加油,葱姜,八角,花椒小火炒香,可以放一小块桂皮,我不喜欢桂皮味儿,所以不放。
下入排骨,煸炒一会儿,可以把排骨中的油脂炒出来一点,这样肥肉不腻,瘦肉更香。
下花雕酒,去除腥味,下生抽和胡椒粉调味,下老抽调色。
翻炒几下加热水,最好是开水。大火烧开,烧开以后一直保持大火滚开的状态十分钟。
刚烧开的时候,观察颜色,如果不够的话可以再补一点老抽。
在这十分钟里,颜色会定到排骨上,排骨残留的腥味会被高温轰走,料香味儿则会大幅度的激发到汤里。
十分钟之后,把葱姜捡出去,若是不喜欢料味儿大的,可以把香料全部捡出去。
我一般会捡一部分,留下一小部分,可以让香料味儿,有一点支撑。
然后放到高压锅里,电高压锅选排骨模式,常规的锅,看肉的老嫩程度,现在市面上的肉,上气儿十分钟就差不多。
压好以后,连汤带肉回锅收汁,这时候把剩余的香料全部挑出去,加盐调味儿,汤汁收紧以后出锅。
03 不用葱姜,用葱姜水
这个事儿说起来,我闹了很多笑话。
我除了爱吃面条和排骨,也很爱吃肉丸子,哎,真是个吃货……
肉丸子,用葱姜去腥,但每次炸出来以后丸子上都有黑点,仔细看发现是肉里的葱炸糊了。
如果不放葱,味道不好吃,放了葱呢,又特别容易糊。后来我就把葱切的很碎很碎,炸出来以后,发现丸子上跟沾了一圈黑芝麻似的,切的越碎,越容易糊。
第一次炒宫保鸡丁这道菜的时候,味道特别腥,一点儿也吃不到饭店里那种酸甜鲜嫩的感觉。
因为我特意去好几个饭店观察了他们做的宫保鸡丁,在菜里都没有用到姜和香料去腥。
类似的笑话还有很多,直到学厨以后,我才知道了一个非常神奇的东西,葱姜水。
这就是烹饪世界里,食其味不见其形的境界。
葱姜香料水
一份炖肉,可以搭配米饭,搭配馒头,甚至搭配面条。无论什么主食,只要是沾上肉汤都是肉的味道。
说明味道的存在是可以脱离本身介质的,再比如一碗鸡汤中,没有一块鸡肉,却能饱含鸡肉的鲜美。
那么我想要葱姜的香味和去腥功能,把葱姜榨出汁溶于水中以后,一碗葱姜水其实就是葱姜本身了。
打开这个思路以后,就能把以前很多被局限的事情做好了。
表面上,除了葱姜水,你可能还会灵活的做出葱姜酒水,花椒水,蒜水等等。
如果想的再深一点,你就会思考一个问题,一道菜的制作过程中,味道的从去异味,出本味,融合味,然后再入味。
那么这个过程中,味道在哪里存在呢?
异味出来以后跑了,那么本味去了哪里?多种食材和调料的味道碰撞融合,这些味道在哪里融合呢?
可以确定的是,它们一部分会气化后钻进我们的鼻子,也就是我们闻到的香味,但是大部分味道最后还能吃到我们的嘴里。
我想了想,决定卖个关子吧,如果大家自己想明白,会对厨艺提升有醍醐灌顶的效果。
标签: 亨饪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