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算一个。
对我们来说,饭前便后要洗手已经是常识了,但是在1个半世纪以前,医生刚解剖完尸体就直接进手术室了。
洗手?不存在的。
1840年,当时还没有微生物的概念,医生们自然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唯一明显的是产科死亡率,一种叫做产褥热的疾病不断夺走刚生完孩子的母亲生命。死亡率有多高?3个死1个。
高烧、打寒战、小腹疼痛,嚎啕挣扎最后离开人世,只剩下嗷嗷待哺的宝宝和眼噙泪水的丈夫。
对于这个情况,医生们也是大不忍,苦心寻找解释。
有的医生认为,是患者发炎,血液过多导致肿胀,用水蛭吸吸血就好;
有的医生认为是患者发高烧,呼吸困难嘛,开窗通通风就好;
有的医生解剖了因产褥热死亡的产妇,发现体内有着难闻的白色液体,于是认为白色液体是腐败的母乳,产妇热是产妇恐惧心理造成的。
看得出来医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很随意,根本没在思考嘛。
还好,一名叫做塞麦尔维斯的医生动脑了,他发现,他任职的医院有两个科,一个培养医学生,一个培养助产士,两个科的孕妇死亡情况截然相反。
掌握医学知识的医学生,又要学病理知识又要学外科解剖,还有机会实践生产,是医院的中流砥柱。
而助产士们,只是为了养家糊口的普通职业, 了解怎么生产就好。
但医学生手下死去的人却远比助产士多得多。
塞麦尔维斯发现这个情况后,就开始让两边的情况做对照,例如环境、日程、工作……
逐渐他发现,解剖尸体后的医学生经受手术的死亡率较高。
与此同时,他的一位好朋友在解剖尸体时,不小心划伤了手,很快死于产褥热。
他的脑袋闪过一道灵光!是“尸体颗粒”在作怪!
他猜想,有一种“尸体颗粒”会在解剖后附着在人手上,再被带入手术室。于是他开始提倡大家术前洗手。
这也是我们今天饭前便后要洗手的最初原因。
按理来说,塞麦尔维斯改变了妇产科死亡率,应该是大英雄吧?
也没有,在维也纳医生公会上,他做了详尽的汇报,但他的结论一出口就引起了医生们的不满。悬壶济世的医生怎么就成了塞麦尔维斯口里的凶手了?
所有人都很生气,塞麦尔维斯被赶出会议室,戴了小鞋,剥夺了职权。
最终无路可走的他成了一个孤独的斗士,不断写文怒斥守旧的医生们。而他最后也因为日渐暴躁疯狂,而被抓进了精神病院。最终他在与守卫打架后,感染细菌死于败血症。
葬礼上,连他的妻子都羞于露面。
“洗手”一事,直到巴斯德发现了微生物,李斯特提出了无菌手术的概念,才逐渐被接受。我们如今总强调的洗手,不仅仅只是表面那样。
它的背后是一条人命,一场冤案和一次斗争。
标签: 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