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中医透露:知道这两点,自己身体的虚实寒热,也能一秒钟看出来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这是中医个体化治疗的原则,而辩证纲领为“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其中阴阳为纲要,表里、寒热、虚实称为“六变”,变即病情的征象、邪正消长的变化。
而中医探究病因、病机前,需先辨别体质,因此有“虚、实、寒、热”四种,其中两两配对产生多种体质,如虚寒、虚热、实寒、实热等。
虚证,是代表维持健康的必要体力发生虚弱,即“正气虚弱”;实证,指体外“邪气亢盛”入侵体内,引起疾病。
那么,怎样确定自己是哪一种不良体质呢?其实很简单!一看病症,二看大便。具体怎么看,下面举两个例子,方便大家理解。
例一:当一个人经常口干舌燥时,看起来像是“热证”,但是每次一喝冷水就拉肚子,好像受不了寒性食品的样子。那么这个人到底属于哪一种(或两种)不良体质呢?
其实,口干舌燥并不是我们常说的“火气大”,而是“太虚”,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虚到唾腺腺都分泌不出滋润的唾液来,可考虑为“虚寒”体质。此时如果排便稀稀糊糊,不成形,那基本就可以判断是“虚寒”了。
反之,一个人全身无力,看起来很虚弱、病恹恹的样子,但是全身又感觉在发热,这才是“火气大”,即“虚热”体质。其大便多前硬后软,因为前半部在肠道的停留时间太久,水分被大肠吸收,导致干硬。
例二:如果感觉全身在发热,但摸手心开始是热的,但是过一会就变冷了,或热感会因身体疲劳度增加而消失,最终肢体变得很冰冷。这种明显可以反映出体内能量低,可考虑为“实寒”体质。此时如果大便无法排出,就可以判断为“实寒”了。因为内实冷的低温环境下会影响到肠道蠕动,甚至出现“冬眠”状态,导致排便困难。
反之,“实热”比较容易判断,多有舌红苔黄,体热易渴,喜欢冷饮,小便颜色较深,大便硬、粗,或排便费劲,即可判断为“实热”体质。
那么,一个人会不会存在多种中医体质呢?
一般不会,但也是可能存在的!因为中医体质本身就不是终身不变的,它会随着环境、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改变。临床上会经常有一些身体状况特别差的患者,如存在多种慢性病、癌症晚期、经过放化疗的患者,会出现“阳虚发热”、“阴盛格阳”等。
因此对此无需惊讶,即使存在体质的偏颇,也还是需要通过中医面诊进行分析、鉴别诊断,进而做出针对性调整。
标签: 中医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