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研三男生坠楼,这是继复旦研究生坠楼后又一起研究生坠楼事件。这不得不让人更加关注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心理健康。
研究生属于高层次人才,是大学生中的佼佼者,其年龄、学习和生活方式较之其他大学生和一般人群有较大的差异。近几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及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特别是在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冲击下,高校研究生学业、就业、情感需求和经济状况等压力日益增加,研究生的心理问题愈加凸显,研究生因心理障碍引发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日渐增多,抑郁、自杀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心理障碍给他们自身、学校和社会带来了危害。为此,及时准确地分析研究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对于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和培养工作至关重要。
1 研究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研究生群体在年龄层次、社会阅历、认知方式、学习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使其成为心理问题高发人群,研究生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由于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做出过低的评价而产生的消极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失去了自我,总爱把自己与自己认为“厉害”的人进行比较,且拿自己的劣势与别人的优势相比,结果越比越伤心、越自卑。
1.2 抑郁心理
研究生中的一些人本来就比较敏感、脆弱,情绪化色彩比较重,一但情感、学业、工作、经济等方面出现困扰与挫折而又难以调节时,就容易郁郁寡欢,持久的情绪低落、忧郁、苦闷、沮丧,一些人甚至表情冷淡、僵硬,仿佛陷入了痛苦的深渊而无力自拔,少数人已表现为神经症性抑郁症。严重的抑郁还可能导致自杀心理、行为的产生。
1.3 过度敏感和嫉妒心理
有此类心理问题的学生主要表现为:极度的敏感多疑,常认为别人跟自己过不去,交往中过分敏感,爱嫉妒、喜欢抱怨和指责他人。过度的嫉妒心理导致不能容忍别人的进步与成功;看到差距自己不努力迎头赶上,却希望他人退步、失败或犯错;一些人甚至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处处设卡、封锁消息,甚至诋毁他人。这不仅影响人际关系、科研合作和团体氛围,还使他人受到伤害,更使自己备受煎熬。
1.4 自我为中心的自傲心理
有些研究生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极度自傲,突出表现为:惟我独尊,我行我素,对别人的看法也不在意,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来处理人和事,而很少替他人考虑。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往往过分强调自我利益的诉求,缺乏合作精神,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忽视他人利益。
1.5 社交恐惧倾向
有些研究生在进校后,交往的范围比以前有所扩大,人际关系变得复杂,经常感到恐惧或不安,在不知该怎样去与人交往或交往失败后回避社交活动,而导致了性格孤僻或少言寡语。这些研究生都比较害怕在社交场合抛头露面和人际方面的交往,在公共场合他们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周围的环境上,对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总觉得别人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非常关注,总担心自己会出错而被别人嘲笑,常处于一种莫名不安的心理压力之下。
2 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虽然在校园内成长,但是他们的人员结构相对复杂,研究生的来源背景、年龄层次、工作经历、婚姻状况等方面差异较大。一方面他们要为较为繁重的学业努力拼搏,另一方面又要为经济问题所分心,同时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值也较高。来自于个人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使他们对未来的事业和前途不可避免地产生担忧,存在着学业与生活、理想与现实的多重矛盾和压力。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环境变化引起适应不良与心理失衡
首先,研究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普遍以少数人甚至个体为主,生活、学习更趋单调,缺少群体行为和活动,导致了研究生学习的相对分散、生活的相对封闭,缺乏与他人、与社会更多更深的交流与接触的机会。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教育以分数、升学率论英雄,往往注重智育、分数和应试技巧的训练,而忽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及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忽略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健全,因此当学生面临学习和生活的巨大变化时,会显得难以适从,缺乏对自身的心理状况进行适当调适的能力。
其次,现在的研究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在他们的成长环境中,父母往往会过分满足和保护孩子,过分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他们的行为往往放任,很少约束。这就容易造成孩子依赖性强,自制能力弱,心理承受能力差,考虑问题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很难适应集体生活和周围环境。
2.2 人际关系不协调引起恐惧忧虑
在当前的研究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缺乏自信,渴望与人交往、但又特别害怕与人交往,畏惧抛头露面。多数研究生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在处理人际交往问题上往往就显得比较幼稚、简单和冲动,容易造成交往障碍,往往会因为在别人面前觉得害羞或不好意思而不与他人说话或不愿意做某些事情。
2.3 长期压力形成研究生的心理障碍
研究生所受的压力大致可概括为学业压力、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这些压力对使他们对未来的事业和前途不可避免地产生担忧,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缓解,必然会产生心理问题。
2.3.1 学业上的压力在心理上产生的诸多焦虑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比起本科阶段,无论是学习的内容、范围和要求都提高了许多,一方面他们要改变原来被动接受的学习方法为自主创新研究,另一方面又面临学业考试和发表论文的压力。部分学生自我感觉考试关难过、科研出成果难、发表论文也难,有的同学因为毕业前还没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因而不能参加毕业答辩。这些学习上的压力都导致强迫症状、恐怖、精神性等问题随之产生。
2.3.2 经济上的压力造成的自卑与孤僻心
如果说本科生还可以心安理得地以父母支付学习生活费用为主,那么研究生就要开始自食其力挣生活费了,特别是对于很大一部分已婚研究生及自筹经费读研的学生来说,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是更大的经济负担。因而,家庭生活困难的研究生就会感到经济压力很大,产生自卑、焦虑、孤僻心理,有的研究生甚至因此走上犯罪道路。
2.3.3 就业压力造成的忧郁心理
普遍的就业难题已经成为在校学生的主要压力源,特别是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就业难题更加凸现出来。随着研究生扩招规模的加大,研究生队伍越来越庞大,随着毕业时间的临近,研究生就业压力会逐渐增大,自我期望值过高与现实就业形势的不乐观带来巨大心理落差,个人能力与社会脱节而造成的挑战形成心理压力等等,这些都造成了研究生的焦虑不安和忧心忡忡,进而演化成心理负担。
3 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对策
不断增多的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健康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成为阻碍他们成才、成长、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全面、系统、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通过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提高研究生的心理素质,以应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变化和不断增加的心理压力。
3.1 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建设,使其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
标签: 研究生 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