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之一,爱沙尼亚位于欧洲东北部,东邻俄罗斯,南部与拉脱维亚接壤,西部濒临波罗的海,北临芬兰湾,国土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31万,首都为塔林。拉脱维亚是个多民族混居的国家,其中拉脱维亚族占68.7%,俄罗斯族占24.8%,主要信仰基督教路德宗和东正教。
爱沙尼亚族属于欧罗巴人种波罗的海类型,12-13世纪,在共同抗击德国侵略者的过程中,各部落之间加快组合进程,最终形成了爱沙尼亚族。从13世纪开始,爱沙尼亚相继遭受普鲁士、丹麦、波兰、瑞典等国的侵略和瓜分,在1710年时全境又被沙俄吞并。一战结束后,爱沙尼亚在德国的帮助下,曾于1918年11月宣布独立,但仅维持了20多年时间,便先后被纳粹德国、苏联吞并。
加入苏联后,爱沙尼亚虽然享有高度自治权,但民众却并不乐意接受外来政权的高压统治,在50年的时间里,始终未放弃过争取独立的斗争。随着戈尔巴乔夫的上台和东欧剧变的影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离心离德的倾向日渐加剧,而爱沙尼亚在西方大国的支持下,最终在1991年8月20日恢复独立,并在9月17日加入联合国。
为防止亡国悲剧再次上演,爱沙尼亚自恢复独立之日起,便采取投靠西方阵营、对抗俄罗斯的策略,积极发展跟美、英、法、德等大国的关系,并不遗余力地寻求加入北约和欧盟。经过13年的不懈努力,爱沙尼亚终于在2004年3月加入北约,同年5月又加入欧盟。加入北约后,爱沙尼亚强烈支持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队入驻,并且每年都要参加以俄为假想敌的军演,令后者极为愤恨。
在经济方面,早在被苏联吞并之前,爱沙尼亚便已跻身准发达国家行列。在恢复独立后,爱沙尼亚迅速抛弃计划经济体制,重拾私有化政策,加速向市场经济转变,使得经济再度实现腾飞。由于爱沙尼亚工农业体系健全、科技发达、经济增速很高,因此有“波罗的海之虎”的美称。根据世界银行2018年的统计数据,爱沙尼亚的人均GDP为22928美元,是中国的两倍多。
自从1991年9月11日建交以来,中国与爱沙尼亚之间保持着相对友好和稳定的关系,各领域交往不断增多,堪称中国与波罗的海国家交往的典范。然而在2020年初,中、爱关系开始出现不和谐的声音,爱沙尼亚对外情报局在正式发布的报告中宣称,在国家安全方面,中国对爱沙尼亚的威胁甚于俄罗斯,成为该国在安全领域面临的“主要威胁”。
因为历史积怨极深,爱沙尼亚将俄罗斯视作主要威胁,在情理上还说得过去,但将中国视作“主要威胁”却毫无道理。原因无他,中国跟爱沙尼亚远隔万里,相互交往的历史极短,之前从未有过历史积怨和利益纠纷。更何况,通过吸引中国投资来发展国家经济,也是爱沙尼亚近年来一直追求的目标,如今对“金主”突然翻脸,实在是说不过去。
对此,俄罗斯人道主义与政治调查研究所专家布鲁捷尔认为,爱沙尼亚之所以突然对中国“变脸”,最根本的原因是受到美国的影响。作为北约国家,爱沙尼亚近年来一直承受着来自美国强大的压力,被要求不能与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合作,其中便包括加速崛起的中国。正因如此,爱沙尼亚只好通过抹黑、攻击中国的方式,来向美国“表忠心”,以维持两国间的盟友关系。
布鲁捷尔同时指出,爱沙尼亚之所以认为中国的“威胁”超过俄罗斯,是由于俄罗斯不想与北约开战,对爱沙尼亚发动军事攻击的可能性很小。与此同时,按照爱沙尼亚对外情报局的说法,中国近年来在该国外交、情报活动日益活跃,希望改变政治秩序以维护其利益的意图愈发强烈,由此让它产生莫大的恐慌。以上两点,便是爱沙尼亚将中国视作“主要威胁”的原因。
其实,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一直奉行和平外交政策,无论国家大小、强弱,始终都坚持“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非常愿意跟各国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因此,中国根本不是爱沙尼亚的“主要威胁”,后者的做法纯属“被迫害妄想症”发作,对发展两国关系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
资料来源:《列国志:爱沙尼亚》
标签: 爱的省钱大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