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这个20%的收益率,会有人喊出来,但是是预期收益率,而且不保证肯定会实现。
我记得交通银行就经常发年化百分之十几的产品,看起来很令人心动,但其实这种产品风险还是挺大的。
比如我说这一款:
一家股份制银行近期发售的名为“沪深300看涨鲨鱼鳍”的理财产品,5万元起购,投资期限为66天,预期年化收益率在1.84%至14.34%之间。
根据合约,三种不同情形之下,最终收益率也是天差地别:若观察期内沪深300指数定盘价均低于或等于期初价格的110%,且期末价格低于期初价格的100%,则潜在年化收益率为1.84%;若观察期内沪深300指数定盘价格曾高于期初价格的110%,则潜在年化收益率为3.84%;若观察期内沪深300指数定盘价格均低于或等于期初价格的110%,且期末价格高于或等于期初价格的100%,则潜在年化收益率=1.84%+125%×(期末价格-期初价格×100)/期初价格×100%。这种情形下,该产品的潜在年化收益率在1.84%至14.34%之间。
看到了没,这收益率宣传的时候是14%,但是实际一看,却是另外一种情况。这还算是好的,毕竟不会亏本,像一些外资银行更狠,年化宣传的更高,但是不保本,还能亏,之前几年也让很多不明白的大陆投资者损失惨重。
比如2008年,经客户经理热情推荐,宋文洲斥资6400万元人民币购买了渣打银行的两款结构性理财产品,想提前赎回却被该行断然拒绝。随后一年多,由于金融危机的恶化,宋文洲巨亏5000多万元。
如今随着监管的严格,这样赤裸裸的收割投资者的行为少了,但是其实其他各种骗局又涌出了,比如更狠的P2P,直接跑路,像钱宝之类的,当年收益也非常高,百分之四五十,结果呢,倒了。
所以,对于非正规,没有牌照的金融机构的产品,尽量不要碰,首先你要保证本金的安全,其次才是收益。
正规点的结构性理财,预期最高收益率越高、达到的可能性就越低,从平均到期收益率来看,还不如非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收益高。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收益计算方式非常复杂,如果大家不是特别了解,最好还是不要去碰。
标签: 投资理财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