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里有一份靠谱的防骗指南,你值得拥有
"你被骗过吗?"
前几天我在几个微信群里做了个小调研,出乎意料的是,很多人表示有被骗的经历。
当大家"兴致勃勃"地回顾被骗过程时,大部分人表现出"只是当时已惘然"的状态,即受害人当下完全没觉得骗子在骗人,尽管事后我们认为骗局破绽百出,有些手法还挺蠢的。
无独有偶,在基层检察机关办理的案件中,诈骗类罪名在经济类案件中占比极高。尽管国家严厉打击各类诈骗犯罪,媒体和司法机关不遗余力开展普法宣传,针对新型诈骗提供各种防骗指南,可诈骗案件依旧高发,每年还是有那么多被害人前赴后继被骗。各类新型诈骗手段层出不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些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们怎么就那么容易被骗?有什么办法能防止我们被骗?
也许你会说,诈骗犯偏好贪心的人,如果你不贪,不相信天上掉馅饼,被骗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面对骗子,只要坚定地告诉自己"贪字头上一把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就不会被骗。的确,大量反诈骗的宣传着重强调的也是如此。但说实话,效果好像并不理想。
经观察,不可忽略的一个事实是,在许多诈骗案件中被害人表示没有能力识别对方在实施诈骗。
在总结了大量诈骗罪案情后,我发现骗局的成功是有原因的。可以说,被骗不能过于简单地归因于"意志不坚定",而要看到人性和思维中存在的某些固有弱点,一旦这些弱点被不法分子利用,运用针对性的策略,人就很容易被骗。
本文尝试从各类诈骗手段中总结出共性的几个策略供参考,以不变应万变,以套路反套路,帮助普通老百姓提高识别诈骗的能力。
一、行骗的套路
在我看来,行骗的套路,归纳起来有个通用公式:骗局=弱势心理+科学信息差。
弱势心理在这里应做广义理解,源于于人趋利避害、贪图安逸等人性的特点或弱点。实践中表现为如"一本万利"的心态,以小博大,想赚快钱的心理;渴望被爱的心理(杀猪盘);渴望健康的心理;想走后门找捷径的心理;贪图小便宜的心理等等。当你的这些需要越强烈,你就越容易被骗。
二、制造信息差的三种策略
弱势心理源于被害人的需求,骗子无需过多干预。实践中他们往往更着力于以下三种制造信息差的策略,准确识别这些策略,了解破解之道,有助于你避开被骗的坑!
策略一,针对你的知识盲区来造假。
这个很容易理解,也是大部分诈骗犯罪使用的策略。在你的知识盲区,你所知道的是零,而骗子只要知道比你多一点,信息差就形成了,他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扩大这种信息差,给人一种不明觉厉的感觉。
比如,骗子发来信息说你中奖30000元,但要交5000办手续,包括个人所得税、手续费、托运费,当你看到这个信息,有没有被这些各种名目的费用吓到,觉得他说的头头是道?
当骗子向你吹嘘保健品的神奇疗效,经过国家机构认证、某国际协会认证,你会不会被这些机构的名称唬住而觉得他好有道理?
有时候,骗子甚至不需要拽什么专有名词,只要给要钱加一个貌似合理的理由,就有人上当。比如冒充熟人打电话向你求助,谎称出车祸要钱救急;贷款中介以"提前支付利息"为由将借款人钱款中饱私囊。
为什么会被骗?
人的思维是有惰性的。人们习惯简单化处理问题,喜欢找到一个简明清晰的答案,而不追问论证的过程,因为那看起来复杂又麻烦。心理学对此的解释是:人们选择以这样的方式来提高效率。
"因为人类生活的社会无疑是地球上最错综复杂的一个系统,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去,没有一两条捷径是不行的。当人们的生活空间变得越来越充满刺激也越来越复杂多变时,必然越来越频繁地依赖捷径来应付着一切。"比如当人们对一件商品的质量没有把握时,会使用"昂贵=优质"的公式。
由于思维的这一固有弱点,面对骗子的信息压力,尤其是这些信息对你循环播放狂轰滥炸时,你多少会有点相信也就不难理解了,毕竟你一无所知嘛。
怎样保护自己?
"科学达不到的地方,迷信就会大行其道!"
这个时候,请克制你的本能,保持你的好奇心,大胆怀疑小心求证!骗子盯上你的钱袋子毫不留情,你还和他讲面子客客气气?
不要放过你心中的任何问号,只要你隐隐感觉哪里不对劲,就要不懈追问,并通过各种渠道去求证!极度推荐官方渠道和专业人士,绝不要相信骗子的一面之词。
比如在第一个案例中,"个人所得税"这个词你肯定听过,进而会产生"中奖是否要交个人所得税?"这样的疑问。通过百度,你会发现"企业赠送给本单位以外的个人的礼品,由企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在第二个案例中,面对骗子天花乱坠的吹嘘你心里会不会掠过一丝疑问,保健品是药品吗?应该需要国家有关部门许可才能生产流通吧?当你去查,就会惊喜地发现,是的,保健品要有批准文号,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查询栏目中可以查到生产厂家和保健功能。而在第三个案件中,则只要拨一通电话就能核实清楚防止被骗。
除了自己查资料,还有一个便捷的方法,就是用追问法逼迫骗子露出马脚。大多数骗子会在你的追问之下难以招架、不攻自破。你会从他躲避的眼神和尴尬的笑容中找到诈骗的蛛丝马迹。在上述案例中通过进一步追问骗子,他可能连"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这个机构名称都说不全。
策略二,通过营造势力上的优势强化信息差
这种策略是诈骗手段中段位比较高的,最典型的就是"杀猪盘"诈骗,以及各种剧本的诈骗链条式诈骗,杀伤力极高。骗子不会单刀直入地骗你,而是润物细无声、步步为营地骗你,渐渐让你产生信任,让你感觉一切顺理成章以至掉入陷阱毫不自知。
比如,杀猪盘的套路就是,第一步以爱情的名义取得信任,第二步怂恿投资,第三步初尝甜头;第四步,大量投入后无法提现;第五步,骗后销声匿迹。
再比如,景区宰客的套路就是,第一步"呲活揽客人员"以免费游览等名义将你带至黑车司机处;第二步:黑车司机1、黑车司机2,甚至出租车司机,接力将你送往诈骗地点。途中他们均告诉你遇上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要牢牢把握。比如某处举办公益活动,可以超低价购买国宝级大师的字画,极具投资价值;第三步,到达目的地后工作人员继续口若悬河地吹嘘画作价值。你环顾四周买者不少,兴高采烈地以两万低价购买了价值200万的画。当然,事后证明,国宝级大师的画作不过是地摊货。
你以为遇上了真爱,被对方的热忱温暖而感动,甚至卑微的以为相貌平平的自己配不上帅气多金的"他"(或美艳动人的"她"),正憧憬着闪闪发光的未来,然而真相是,你从未视频见面过的"恋人",其实是一个庞大且精密的诈骗团伙。
你以为遇上了千载难逢的好运,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甚至感激有人和你分享这个消息,然而真相却是"没有骗不到的人,只有不合适的剧本"。
为什么被骗?
随着诈骗公司化、集团化运作,骗子打造信息差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你与骗子之间的信息差已经不是一条鸿沟,而是整整一个深渊。千万别轻信自己遇到这样的情况能全身而退,因为当"每一个设定都被丰富的细节支撑,每一个推进都埋有伏笔"的时候,你还能那么坚定吗?
骗子们会用海量的细节,打造鲜活丰满的人设;用严密的逻辑编织谎言的罗网;并借助群体的力量令你迷失。细节越多,越难证伪,逻辑越严密越难证伪。骗子不是指着一棵假树告诉你这是真树;而是造了一片假森林,指着其中一棵告诉你,这是真的!
由于段位比较高,这里面还运用了不少心理学知识原理。一是一致性原则:人们一旦对一件事情做出了决定,就倾向于不再仔细筛选相关事实,更不必花费脑力来权衡利弊。这是人类为应付忙碌的现代生活产生的应对机制。二是社会认同原则:当人们对自己缺乏信心,当形势不明朗,不确定性占了上风时,人们最有可能以别人的行为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因为过去的经验告诉人们多数人在做的事常常是正确的。三是偏好原则:人总是比较愿意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提出的要求。
扪心自问,当在巨大的声浪中,在温水煮青蛙的温柔攻势下中,你是否还能时刻保持清醒?如果你是案例中的受害者,你愿意相信原来嘘寒问暖的爱人突然消失,其实是个骗子吗?你愿意相信自己偶然碰上的陌生人以及得知的好消息,其实是他人刻意打造的巧合吗?
怎样保护自己?
如果感到周遭的声音太过一致,已经让你产生被控制的压力,请跳出这个环境,让自己保持清醒。再用上述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的方式来检验自己是否被骗。
关注身体发出的信号(来自心理学家的建议):
"来自肠胃的信号:当人们意识到自己落入了某种圈套,不得不做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的时候,他的肠胃会做出反应。
来自心灵的信号:如果人们训练自己随时注意倾听心灵的声音,会促使理性的认知系统发生作用。"
一切向陌生人转钱的行为请冷静思考一天后再做决定。
策略三、通过诉诸权威来巩固信息差
针对上述两种策略你还可以用小心求证的方式来避坑,因为至少有迹可循,做个有心人多少能发现点破绽。第三种策略则比较麻烦,因为根本不存在被你求证的对象以至于无法验证,非常玄乎,杀伤力也比较大。
这在"官骗"和"迷信诈骗"类案件中多发。
比如,实践中就有假冒前国家领导人儿女诈骗,还有人相信的。因为大家觉得这种信息太容易查证了(实际情况是不去查),以至于认为没人有这个胆,不相信有人会在这上面行骗,结果偏偏被骗了。
还有诉诸专家学者、政府、皇室权威的。比如打着做慈善、搞募捐名义诈骗的,往往会找官方机构背书;"民族资产解冻"诈骗的犯罪分子会向你提供各类"皇家委任状"、盖着玉玺大印的诏书。搞的越有模有样,越容易得手,因为人们会被这些"权威"唬住,而不去细究。
诉诸权威的另一种形式是通过绝对化,占据不容置疑的话语权。
比如卖假药的,反复跟你说只有他这种药管用,其他都不管用。安利理财产品的,和你说绝对稳赚不赔,多少人跟着买都获得丰厚回报。这种绝对化的论断往往令人选择相信。因为你会认为,他都说的那么绝对了应该不会是假的吧。
冒充国家安全部门、保密部门工作人员、军队军官、各级官员、官员亲属和亲信等诈骗的骗子非常擅长故弄玄虚与塑造权威。比如吹嘘自己无所不通无所不能,能帮你办事都是面子,背景神秘深不可测,不要过多打听。当你问他事情进展他会跟你说,一切包在我身上。由于都是子虚乌有的事实,又由于某些机构或职务对外公布信息太少,整的玄乎其玄,在巨大利益引诱下被害人极容易上当。
为什么被骗?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在权威的强大压力面前,个人的抵抗力是十分渺小的"。
我认为,在这种策略下,你与骗子之间的信息差已经不是深渊,而是天与地的距离。虚无对真实,面对无法查证的骗局,"求证"这记拳头就像打在棉花上,根本无用武之地。结合上述提到的思维中的一致性、从众心态,以及人有趋利避害,偏好简单结论等心理,当某个结论被反复强调,极端化(绝对正确),以及被"群体"验证后,能轻松地唬住人,也就不难理解了。
怎么保护自己?
对于上述过于荒谬或难以自行查证的骗局,我建议你留好和对方交往中的所有证据,因为你很可能已经被骗了。
保留证据能为日后侦破案件提供帮助,比如实践中某骗子用变声器改变自己的声音,自称某国家干部与被害人通话,还好被害人留个心眼录了音,为警察侦破案件提供了关键证据。
追问。追问一些细节,追问钱款去向,追问骗子拿钱于什么了,不要相信"一切包在我身上"这样的囫囵话。当对方出现推脱、借口、支吾、短暂消失时,你可能已经被骗了。
质疑。思考这个权威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专家?怂恿你的人会因他的话给他自己带来多少利益?
涉及官方的,请直接通过官方渠道联系。必要时拨打110报警咨询。
小结: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面对诈骗犯的疯狂攻势,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思维中的固有弱点和与之对应的策略,就好比手无寸铁面对荷枪实弹的敌人,遇到诈骗就像天真的小白兔突然被扔到险恶的大草原。而且现实中,多种策略往往综合运用让受害者的处境变得更加复杂艰难。
以上方法基于诈骗案情总结及部分心理学知识得出。不期待能保证你完全不被骗,但希望可以帮你认识到思维固有的弱点,跳出骗子设下的陷阱,以更理性的视角看待事情全貌,至少在助你减少被骗概率这件事上还是有意义的。
写在最后:
如果你还是不留神被骗了,也不要慌。记得去做以下三件事:
一是详细记录下被骗的经过。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你的记忆会变得模糊,将不利于指控犯罪。记录时要重点记录嫌疑人诈骗时使用的理由,你了解到的嫌疑人的所有情况,嫌疑人自己向你表明、承诺、答复的所有情况;你的心理活动,交付钱款的理由;你在追讨钱款过程中得知的信息,比如嫌疑人是否拿钱去挥霍等。
二是整理你所保留的所有证据。重点包括对方给你的所有材料、你的转账记录、通讯记录等。当然有录音录像更好。
三是立即报案。报案后你的损失才有可能追回,否则将放纵犯罪。对于针对老人、病人等弱势群体诈骗的,法律规定要从严处罚。
Ps: 人性的贪婪一不留神就会占据上风。用正确的三观保护自己,不要逾越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提高警惕,做好防范的准备。不要对犯罪分子表现出对某种事物过度的执着。问问自己为什么想要这件东西?得到是否内心安宁?策略之外,这些是一生的课题。
标签: 安全防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