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专区]重视中医养生、回归自然、还我健康(转载)

农百科 77 0

  重视中医养生、回归自然、还我健康

  转载请著名出处:本文转自

  网站,原文来自海南视窗,作者不详,经国际华人养生研究中心研究员修改补充后刊出。

    一、中医的理论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人体与自然环境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体内环境自身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维持着即对立又统一的动态平衡,从而保持着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当这种生态平衡遭到某种原因破坏,而又不能立即调节恢复时,人体就会发生疾病,而引起发病的原因就是生理失衡(中医说气血经络不畅、阴阳不平衡)。

    中医学的角度,给人治病只是调整有病的脏腑,给人针灸也好,开药也好,运动调养也好,都得先调理其脏腑恢复平衡。中医是科学的,但不是靠实验室里物理、化学的可重复性支撑,而是靠唯物辨证的宇宙观支撑。具体地说,针对动态的人和他所处动态的年运变化、气候变化、地域变化等状况,调理其脏腑恢复平衡,所得结果是可重复的,那就是身体健康。这是一种真科学,真正懂得它的人就是人们常说的良医。良医始终把人与天地融为一体,天变地变人亦变。在变化中,维系一个不变的平衡,即发生了一个奇迹,天变地变,怀有平衡心身的人健康不变:甲肝流行不变;流感盛行不变;“非典”来了不变。

    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身体,一旦出现病徵,就马上采取行动,大举消灭,例如发烧就吃退烧药、咳嗽就饮止咳水;甚至不惜作出牺牲,例如,如果扁桃腺经常发炎,就把它割掉,以为只要消除病徵,就解决问题,没有事了。

     事实上,问题并没有解决,因为一旦停止吃药,或当身体虚弱时,病徵又会再次出现,甚至或会引发其他更多的病徵。

     试想想现今的许多疾病,例如鼻敏感、头痛、失眠,皮肤病、高血压、心脏病等,是怎样医治的?都是长期依靠药物来控制病情,例如吃血压药来调节血压;又如糖尿病,严重时要靠打针来补充胰岛素的供应,这时胰岛已基本坏死,人的生命这时靠药物来维持。

    西药的所谓功能并不是治病,而是控制病,或升血压,或降血压,或麻醉止痛,或用化学元素让人体产生化学反应等等。而我们日常生活中就一个感冒都要到医院西医治疗到达一百多元。现代医学治病效果快,中医太慢。这是人们一个普遍的看法。西医治病效果快,是靠生化物质的药品。生化反应是快的,但对人体的破坏是难以估量的。正如儿童用链霉素导致聋哑;“非典”病人用激素导致股骨头坏死等等。有些人仅仅患了感冒,输液之后即刻死亡的也不占少数。现代的医学统计,平均每住院6人中,就有一人是出于医疗事故的原因。

    二、中医的优秀养生文化

    中国的优秀养生文化既然优秀,为什么近代非但未成为主流,相反难登大雅之堂?这也是阶段性的历史性必然。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引进的同时,西方科学技术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和急功近利的心理,科学受到了重视,而科学的基础——实践经验却被忽视了。中国人积累并经过五千年证明有效的养生经验,也被冠以“无科学根据”而淡出主流社会。可是,真理是永恒的。金子再被埋没也是贵重的。活在世上的百岁老人,绝大部分靠的都是中医养生,而绝非现代的维生素、营养素、抗菌素以及高级医务保健等等。随着现代保健的各种副作用的暴露,全世界范围内又兴起了回归自然的保健。

    五千年的历史实践证明了养生文化的价值。在人类遭受某些所谓科学的现代保健带来的各种副作用之后,痛定思痛,发现脱离事物本质的概念越花哨,就越南辕北辙。于是,人类又向健康的的本质回归,那就是符合自然的中国中医养生。

    三、中医养生的整体观。

    中医养生具有整体、全面看事物的特点。中医对一个人的不适之症,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看人的整体状况,看天气变化对人的影响,看地域变化对人的影响,看周围的事物对人的心理状况的干扰等等。在掌握整体的前提下,把握具体事物的处理。这样做的结果,在解决具体事物的时候,又保持整体的稳定。

    一位中医养生专家曾为一个老年痴呆女性调养身体。患者多年大便失禁,经询问:营养师和保健医生给制订的食谱中,长时间在饭后给患者吃一个香蕉。他们认为:科学检验证明,香蕉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B、C、E等等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香蕉是营养全面的食品。中医养生专家认为:香蕉是南方所生,属寒性,在北京食用寒性作用更强,食用方法不正确可伤老年人脾气,脾气虚弱必然腹泻;脾气失常伤及肾水,肾气久衰不能主髓,渐渐形成老年痴呆。长时间吃香蕉是老人脑萎缩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医养生专家果断地建议停食香蕉,老人的大便失禁很快痊愈,这就是中医养生方法的妙处。

     但是中医和中药当前所处的市场状况,与我们中医古国、中医大国的位置极不相符。

    四、中医、中药在中国的状况

    中医和中药当前所处的市场状况,与我们中医古国、中医大国的位置极不相符。在世界中药制品贸易中,中国出口的比例只占3%。这个数量与我们中医发源地的中医国度相差悬殊。我们是中医大国,但又是中医弱国。问题发生在哪里?几乎所有专家都会找出一个共同的原因:中药难以定性定量,所以不容易和世界接轨。

    目前,国内中医师的地位,早已失去的昔日国医的光辉。各地普遍存在现象,在中医院,给患者开的药,西药占了绝大部分。能够辨证施法开中药方子的中医只占医师的极少部分。在西医院,中医科的位置更低了,只是作为西医的补充。一些中医为了使自己跟上西医“科学”的步伐,也以开西药处方为主,患者提出要求时,再开些中药作为点缀,并且以中西医结合为荣耀。我们从小长大一直听的就是“中西医结合疗效好”方面的宣传,曾经也认为这是非常合理的事,实际上这种提法限制和阻碍了中医的发展。中医应该成为主流,不是仅仅点缀。从评判中西医标准上说,但是如果能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中医和西医好比两个比赛项目,用这个项目的规则裁判另一个项目是非常荒唐的。所以让中医走西医的路,就是变相阻碍中医的发展,从根本上讲难以成就中医领域的良医。

     中医师所处的地位直接影响到学医之人。目前,各地的中医院校,西医和中医的课程各占一半,而学生从“实用”的角度着想,把更多的精力偏向西医。历来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的《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条辨》,从主课的地位降为选修课。所以,中医院校出现了怪现象,本科生、研究生出了校门,能够给患者看好病的不多,学生毕业后改行的却不少。一位中医院校的校长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我们和日本的中医学校交流学生,以一年为期。我们派出去的学生不愿回来,而日本的学生只学一至二个月就不想呆了。每次我送行到机场,他们都失望地抱怨:‘中国是中医的古国和源泉,可是我们来到之后才知道,没有什么可学的。’”

    在当前的回归自然的世界潮流中,西方开始重视中医。而我国的中医师状况则令人担忧。

    五、养生的未病先医观。

    《黄帝内经》中讲过上工治未病。说的是最上等的医生在人家有不适却没生成病的时候予以调养,因而使之得不了病。这种伟大的思想充满了哲学和辨证。病和其他事物一样,都有一个量变过程,有时这个过程很长,在量变过程中解决问题,就不会发生得病这个质变。实践中此类事例非常多,如:

标签: 北京中医养生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